法学家江平去世

法学家江平去世

12月19日,中国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江平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江平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组长。曾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等荣誉称号。

有关官员贪腐问题,江平先生直言要准确把握“违纪”和“违法”的界限,实事求是进行处理。这些无不传递出他对法律的坚守与执着,而这与他过往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研究实践密不可分。

在谈及政府权力问题时,江平先生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最核心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公权力还是太大了。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如何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这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而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不仅是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也是廉洁政府的前提。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权力受到制约,才能够解决腐败的问题。

“如果法律不健全,就谈不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

江平先生生于1930年12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受原高等教育部选派,成为首批300余名赴前苏联留学的公派留学生之一。留学期间,江平先后在喀山法学院和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抽象的法律条文慢慢地在江平的头脑中变得立体、丰富起来,这也为他今后的法学研究教育之路打下了基础。留学归国后,江平进入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承担民商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江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讲台,率先开设了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股份制、公司制、票据制度等市场经济的话语,在当时的中国尚属新鲜事物,江平耳目一新的授课内容受到学生的热捧。当时79级招收了400余名学生,报名上江平新课的人数就达200余人。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大量经济活动的涌现和新型业态的出现急切需要立法的规范与保障,学识渊博的江平由此参与到多部法律的起草之中。他参与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制订,并直接担任《信托法》《合同法》专家起草小组组长,是《物权法》和《民法典》草案专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

最令江平引以为傲的法律却是《行政诉讼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浪潮中,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出现“民告官”这种新奇的现象。1985年,浙江省苍南县农民包郑照诉讼县政府强制拆除房屋案,更是被誉为“民告官”第一案。

作为《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组组长,江平经过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从实体法改到程序法,改变了行政立法的模式。得益于前期的大量工作,1990年4月,《行政诉讼法》在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获得通过,成为保护公民权利的一条重要法律。

在法学研究和实务中均有建树的江平,被外界广泛认可为法学家,但他自称“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我是一个法学教育家。”

除参与立法工作外,江平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教书育人上,被中国政法大学学子誉为“永远的校长”。为了鼓励法大学子投入到法治梦想之中,2000年开始,江平设立了民商法奖学金,带头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出50万元。在90岁生日时,江平为该奖项捐款500万元。

在其晚年口述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中,江平自称如果让其来世重新选择职业的话,自己仍将以做一个大学教授为第一目标。在书中,江平这样阐释自己的理由:“因为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专业时形成他的目标的一个时期,而法学专业,又是实现他法治天下、法治理念的最重要的四年。如果这时候,我能够从事教育工作,来为他们把自己的四年的法学教育搞得更好,无论当校长也好,不当校长也好,这都是作为法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价值的最大体现。”

中国政法大学在其官微发布讣告称,江平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商法理论观点,引领中国民商法学从发展走向成熟,奠定了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作为负责人牵头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起草工作;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诸多重要法律的立法工作。

江平先生躬耕教坛60余年,潜心育人、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广大学生爱戴,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法学教育事业。

江平先生为我国法学教育事业、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江平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我国法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江平先生,深切缅怀江平先生!

文軒新聞 的头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没有评论可显示。

文軒新聞及所屬公司其資訊來源及/或其他協力廠商資料供應商均竭力確保所提供資訊的完整和準確,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他責任),所有資訊僅供參考,使用者使用資訊須謹慎並核實。

文軒新聞所屬公司對“文軒新聞、文軒財經、文軒智庫、文軒指數、THINKER.WIKI”等文字或形象均進行了商標或版權註冊保護,並用於旗下包括但不限於網站、APP、即時通訊、各類線下線上產品,以及論壇會議活動,為公眾以及文軒使用者提供服務。

文軒事實查核實驗室針對當今複雜媒體環境以及新興傳播生態而成立。我們本於新聞專業主義,提供專業查核報告及與資訊環境相關的傳播觀察、深度報導,説明使用者對公共議題獲得多元而全面的認識。使用者若對任何媒體及社交軟體傳播的資訊有疑問,歡迎聯繫文軒事實查核實驗室,由我們為您查證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