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aGopinath 习近平 俞敏洪 倪虹 冷友斌 刘元春 刘强东 刘永好 刘爱华 周鸿祎 姚洋 屈宏斌 张晓 张礼卿 张青松 拜登 易宪容 普京 曹德旺 李家超 李想 李斌 李迅雷 林毅夫 林泽昌 汪小菲 潘功胜 王毅 胡锡进 董宇辉 董建国 蔡崇信 袁亚湘 袁海霞 贾跃亭 赵燕菁 迟福林 邹澜 郁亮 郑栅洁 雷军 韩文秀 高善文 黄仁勋 黄晓庆

刘振民:若西方国家对中国‘脱钩’,成本将增加20%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分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

如何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会议中总结道,如何从融资角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他们的气候行动、如何通过创新来发明更好的技术,如何进一步加强各国间合作是下一阶段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三个基本问题。在谈及加强各国合作时,刘振民还指出,有报告显示“如果西方国家要对中国的能源产品进行脱钩,就意味着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着6万亿美元”。

针对融资问题,刘特使表示:“我做国际谈判多年,我感觉到融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融资压力,融资很难,另外一方面,在国际层面上,现在要做的就是除了发达国家之外,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他们的气候行动,因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部分国家,而是所有的国家都采取行动。”

“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这个融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全球无论是债务危机还是经济缓慢增长,融资的国际市场并不是很好,各个政府代表的谈判,融资的时候大家很关切这一点,怎么动员更大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下一步要考虑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更要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除了资金以外,刘特使认为,更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创新来发明更好的技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是靠技术的发展,比如光伏跟风能,倒退十年,光伏和风能的成本降不下来,技术还不成熟,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光伏和风能成为可能,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通过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现在降得比传统的化石燃料还便宜了。

现在有个评估,如果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我们的技术还差一步,技术远远不够,比如氢能的技术,很多国家都搞氢能,氢能的技术是不成熟的,成本还很高,安全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也许还有新的技术需要开发。所以,我们鼓励各国政府、各国企业家、各国科学家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完善,从全球角度来看,只有技术与资金两个问题都解决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也就容易了。

刘振民指出,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各国间合作的问题。刘振民表示,“合作是基础,你有了技术有了资金,如果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不合作就很难,所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单边限制措施。最近国际出了一个报告,如果西方国家要对中国的能源产品进行脱钩,就意味着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着6万亿美元。资金、融资、技术、合作,这是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三个基本问题。

刘振民进一步介绍道,“实现全球碳中和对各国都有挑战,没有一个国家是容易的,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国的难度也不一样,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难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但是中国人很努力,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下降,有一个数字,2012年的时候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例是68%,到了2022年已经降到56%,中国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我们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部署,从能力来讲已经超过了传统能源,只不过有的技术不到位,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30%左右,再过几年可能就超过50%了。”

“我们希望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技术,中国是最大煤炭使用国,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经验运用在其他国家,帮助其他国家,亚洲国家的能源转型是最困难的,因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不错,经济增长是靠能源支持的,但是亚洲国家的能源大多数国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包括日本、韩国化石能源占到80%以上。所以,IEA有一个数据,亚洲国家消费了全球80%以上的煤炭,能不能转型?我觉得中国经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案,这需要技术,需要投资,中国过去几年已经走上了这一步。”

被问到新能源或者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对气候变化有什么贡献时,刘振民表示:“我觉得应对气候变化要通过市场的行为来实现,首先是各国的国际责任国际义务,国际上有立法,有国际共识,各国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各国要指导自己的企业和国民来实现这个任务,光靠市场行为也做不到。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从市场角度来讲还是个朝阳产业,中国的经验也表明新能源会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也会成为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我们也鼓励投资家、银行家、国际企业家来做,鼓励银行家要投资新能源,投资清洁能源,帮助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